半岛体育铁力市立足农林一体、绿色有机优势,在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布局上持续发力。
扛牢政治责任,确保粮食稳产增产。铁力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化“四个农业”,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和效益,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作物总面积发展到157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68.5万亩。坚持科技强农,建立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3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9%,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53%。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成功研发培育“袁种21号”,亩均产量达1261斤。荣获全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县、全省数字农业示范县等荣誉。坚持绿色富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科学合理施用,绿色有机食品监控面积达到45.92万亩、认证标识达到48个,绿色有机食品企业达到12家。荣获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荣誉。坚持质量优农,充分利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金字招牌”,构建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化体系,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整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被确定为省级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试点县。坚持品牌兴农,以“绿色龙江、黑土优品”为引领,不断挖掘铁力品牌农业潜在价值,铁力大米、铁力平贝、铁力北五味子、铁力林蛙油先后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铁力森鲜”荣获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竞争力新锐奖。2023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51.5万吨半岛体育。
优化食物供给,满足群众多元需求。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半岛体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向森林要食物。全市可用于发展林下产业林地面积近100万亩,开发利用空间较大,目前已重点打造林下种养基地19个,初步形成林粮半岛体育、林蔬、林菌、林药、林果、林下养殖6大产业链条。其中,利用林辅耕地及林缘耕地播种优质粳稻、鲜食玉米、高油高蛋白大豆以及各类鲜食蔬菜93.2万亩,产值9.84亿元;榛蘑、元蘑、黑木耳等优质食用菌采集量3.46万吨,产值3.42亿元;平贝母、北五味子等道地药材10.6万亩,产值13.36亿元;红松籽、山核桃以及各类山野果采集量0.81万吨,产值2.6亿元;以鹿、蜂、森林猪、森林鸡、湖羊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产量0.11万吨,产值0.54亿元。向河湖要食物。依托呼兰河、依吉密河等河流及自然泡泊,积极推广绿色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全市养鱼户达410户,林蛙养殖户达365户,建成省级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水产品产量达到3754吨。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在年丰乡爱国村、东河村、永丰村和王杨乡红光村等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蔬菜产量达到2360吨。
坚持量质并重,延伸食品加工链条。以大食物观来统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推动科技、绿色、质量、品牌、营销等元素加快融入食物产业链各环节,既满足人民群众对“量”的需求,也实现食物“质”的升级。推动“农头”链“工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产业环节,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金海粮、福生、伊林菌脉等为代表的稻米、玉米、食用菌等食品及林下产品的深加工阵容不断壮大,水稻、玉米、中药材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0万吨、3.3万吨和0.83万吨半岛体育。推动“畜头”链“肉尾”。依托县域内金新农、新希望两家大型生猪养殖企业,成功引进松风生猪屠宰项目,中小型综合屠宰场总数达到4家,生猪年屠宰能力达到25万头,肉制品产能达到1.88万吨半岛体育。推动“粮头”链“食尾”。立足本地绿色有机粮食作物及优质林下产品,坚持从市场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多点开花式成立乡村振兴工坊,开发特色产品,先后推出杂粮煎饼、打糕、冷面等产品40余种,打造区域优势食品品牌2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