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走近兵团“非遗”》系列报道丨锅盔雷竞技的香味亦是“乡味”

  雷竞技“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能让锅盔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这些年,我们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做展示宣传;让‘非遗’进校园,让孩子们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努力将锅盔技艺传给身边更多的年轻人。”11月18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职工李清翠对记者说。

  秦腔里有句唱词“文魁武魁不如半个锅盔”,对新湖农场职工群众来说,锅盔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新湖农场,每逢中秋佳节,人们除了吃月饼,还吃锅盔。因为当地有一个特别的习俗——烧锅盔。在阖家团聚的节日里,和家人一起品尝锅盔,感受浓浓的亲情和团聚的美好。象征丰收、团圆的锅盔,散发着粮食最纯粹的气息、香味,承载着人们对家乡亲人的依恋,以及对故土风物的眷恋。

  一根擀面杖,一个火炉,承载着李清翠对家乡的眷恋。李清翠19岁时就开始跟母亲学习制作锅盔的方法,并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锅盔制作高手。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她成了锅盔技艺传承人。2009年,锅盔技艺入选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李清翠把揉好的面团揪下一小坨,用擀面杖擀成饼状,放上鸡蛋、清油、香菜籽等。“锅盔好不好吃要看它的层次够不够丰富,这取决于制作方法、火候,还有和面的力度……”李清翠一边熟练地操作着,一边讲着其中的“门道”。雷竞技从第一步和面,到最后出炉,李清翠每一步都严格把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清翠做出的锅盔外酥内绵,香麻可口,酥脆中带着绵软的韧劲儿,雷竞技香麻中回味着醇香。雷竞技

  说起锅盔的制作过程,李清翠如数家珍。李清翠告诉记者,制作锅盔一定要用心,从和面到烘烤,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

  李清翠说,提到喜欢吃的面食,新疆人首先想到的是馕,但在六师芳草湖农场、新湖农场,锅盔却是职工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最喜爱吃的面食。

  “锅盔是一种用面粉、香菜籽、清油、鸡蛋、牛奶等做成的小饼。因为最初的做法是将和好的面饼放在紧扣的两口锅中,然后再放到被炭火烧得滚烫的沙土里慢慢烘烤,两口锅好似给面饼穿上了盔甲,于是就有了‘锅盔’的叫法。”李清翠解释道。

  每年中秋节之前,新湖农场家家户户都要制作锅盔。李清翠的母亲、奶奶和祖奶奶都是做锅盔的高手。李清翠说:“我祖奶奶是做锅盔的一把好手,后来祖奶奶把手艺传给奶奶,奶奶传给了我妈妈,我妈妈传给了我。如今,我已经做了40多年锅盔。”

  2007年,兵团、六师五家渠市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之后,新湖农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力度,申请了多个保护项目,传统技艺锅盔技艺就是其中之一。

  李清翠今年66岁,做了40多年锅盔,她说做锅盔最费的是人力。虽然做锅盔很辛苦,但在新湖农场,家家户户对此乐此不疲,因为锅盔彰显着浓浓的乡土情怀,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民间文化的传承。

  “一看见锅盔,我就会想起腰系围裙的母亲,想起团场家家户户外出劳作的场景,想起勤勤恳恳的老一辈兵团人。”李清翠回忆道。

  锅盔口味香甜,耐饥饿、耐储存。在新湖农场,以前到了农忙时节,职工群众早出劳作时拿上两个锅盔,中午在田间地头就解决了午饭问题;有人要出远门,包袱里装着锅盔,有了这耐嚼、耐饥饿的面食,就不怕饿肚子了。锅盔,成了大家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食物。

  这一吃食熟悉得几乎人们从不在意,但一提及,浓浓的乡情却涌上心头。李清翠所在的新户社区是新湖农场老职工最多的地方,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锅盔。中秋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动手制作锅盔,做好后,亲戚邻里还会互相送锅盔品尝。

  “从儿时起,每到中秋节,家家户户的小院都会飘着锅盔的麦香,这成了我最美好的回忆。”李清翠说。

  2012年,李清翠一家人搬到了楼房居住。离开了平房,没有了土烤炉,因为家人都对锅盔情有独钟,李清翠经常回到平房,专门去烤锅盔,烤锅盔已经成为她生活里必做的一件事。

  “中秋节前夕,我都会做很多锅盔,分享给亲戚朋友,让他们不要忘记祖辈们传承的技艺。”李清翠说。

  锅盔虽好吃,但制作过程繁琐。曾经一度让李清翠为之骄傲的锅盔,这些年,却让她黯然伤神。

  随着团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街面上糕点店、烤饼店里出售的面点、花馍应有尽有,很少有人花心思去学习锅盔的制作方法。李清翠说:“如何让更多人传承这门手艺呢?我很困惑。”

  2015年6月,兵团党委宣传部在新湖农场举办庆祝全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暨兵团首届“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作为锅盔技艺传承人的李清翠,将她精心制作的锅盔摆上了展台。

  刚出炉的锅盔色黄味香、形状精美,入口酥软可口、筋道耐嚼,浓浓麦香沁人心脾。一会儿工夫,几十个锅盔就被一抢而光。

  看着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李清翠对锅盔技艺的传承顷刻间充满了信心。李清翠感慨地说:“这一传统的面食,没想到会那么受欢迎,我想‘非遗’不是物质的遗存,而是‘鲜活’的文化传承,一定要把锅盔技艺传承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淀着时光味道、镌刻着历史基因。在新湖农场,锅盔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们改善它的口感,通过烙制时的火候和裱花来改变它的造型。

  让非遗“活下来”“火起来”的最好方式,就是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机。如今,锅盔这一传统美食,已为新湖农场的职工群众“蹚出”一条致富路。

  潘竞花夫妇经营着一家农家乐。有着锅盔制作精湛手艺的潘竞花卖起了锅盔,因为是纯手工发面、揉面,沿用土坑烤法,保留了锅盔最传统的香酥口感,备受人们青睐。夫妻俩不仅在农家乐里卖锅盔,还在农场各超市设立销售点,通过微信将锅盔销售到四川、山东等地。

  “外面的世界再美,家乡的味道一直让人难以忘怀。我们想让越来越多的人尝到锅盔的味道。”潘竞花说。

  饮食是一种文化。锅盔历经岁月沉淀,不论邂逅于街头,还是相遇在中秋餐桌,都有着简约而不失庄重的风韵,将兵团人的优秀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新湖农场的人来说,不管在哪儿,吃一口锅盔,就能勾起儿时的记忆,温饱的是胃,安定的是心。

  说起未来的打算,李清翠说:“我想让更多人加入传承人的队伍,加入保护非遗的队伍。只有让非遗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才能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时代新活力。”(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

  锅盔是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流传已久的民间小吃,六师新湖农场锅盔技艺是由甘肃传入,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新湖农场职工李清翠是锅盔技艺传承人。2009年,锅盔技艺入选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锅盔技艺传入新湖农场后,职工群众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加以改良,形成了具有新湖农场特色的锅盔,一代一代将锅盔技艺传承至今。

  锅盔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辅料主要有香菜籽、清油、鸡蛋、牛奶、蜂蜜、白砂糖等。地道的锅盔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其中尤以发面、揉面和烤制为重点,发面要用老酵头;揉面时要加土碱水,再揉之,撒上香菜籽,放入适量清油、牛奶、鸡蛋、蜂蜜等;擀面、雕花则是将面团擀成饼,用梳子、锥子等雕刻花鸟鱼兽于面饼之上;将烤炉提前预热,温度调至80摄氏度以上,面饼雕花,饧面10分钟,入炉烤制,面饼双面金黄,即可出炉。

  锅盔外皮酥脆,是因为它用油和面,在文火下慢慢烤。锅盔的中间夹上各种馅料,外酥内软,让人无法抗拒。

  锅盔历史悠久,其显著特点是边薄心厚,表面鼓起,外脆里酥,色形美观。用手掰开,层层分明;用刀切开,状如板油。闻着香,吃起来酥,回味无穷,吃了耐饥饿、耐储存,携带方便,受到职工群众的喜爱。锅盔以它独特的优点而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成为新湖农场的特色小吃。(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雪娇)

  兵团全方位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

  兵团党委深入学习习在新疆和兵团视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专题读书班开班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高质量发展 把兵团建设得更强大更繁荣 李邑飞出席并讲话 薛斌主持 刘见明李震国出席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师市农业农村局“今冬明春”乡村振兴大培训拉开序幕

  “我的一颗心都留在这儿了” ——从湖北援疆到扎根兵团的“全国模范教师”尹才华的故事

  援疆干部与志愿者的故事:“抗疫中 ,我和大眼睛姑娘成了姐妹”......

Copyright © 2014-2024 乐鱼体育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2021004240号-1